“长江第一鲜”将告别餐桌 ,提防这类鱼冒名顶替!
来源:红厨网
2019-01-30 16:22:11
“清明前骨软如棉,清明后骨硬如铁”,每年临近清明时节,都是刀鱼最鲜美的时候。但从今年开始,“长江刀鱼”将告别餐桌——国家农业农村部日前发出通知,从今年2月1日起,长江刀鱼全面禁捕!
据悉,发出长江刀鱼“禁捕令”的是一则《农业农村部关于调整长江流域专项捕捞管理制度的通告》。
通告称,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落实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工作部署,保护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有关规定,对长江流域专项捕捞管理制度进行调整。
自2019年2月1日起,停止发放刀鲚(长江刀鱼)、凤鲚(凤尾鱼)、中华绒螯蟹(河蟹)专项捕捞许可证,禁止上述三种天然资源的生产性捕捞。
也就是说,出于生态考虑,从2019年2月1日起,野生长江刀鱼、凤尾鱼、河蟹,不准再捕捞了,在解禁期没有明确前,长江刀鱼等将吃不到了。
点击视频观看
▼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近几年来,长江刀鱼的价格一直被炒的很高。
据渔民对媒体讲述,在清明节前需求最旺的时期,长江刀鱼能卖到7800元一斤,在上海甚至可以卖出上万元。2012年,在江苏一场公益拍卖会上,一条重325克的长江刀鱼王,竟拍出了59000元的天价。
但同时,由于过度捕捞,长江刀鱼产量也急剧下降,4两以上的大个头刀鱼已变得十分罕见。?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曾公布数据:
1973年长江沿岸江刀产量为3750吨,1983年为370吨左右,2002年之后年产量已不足百吨,2011年只有12吨左右。
有专家指出,“随着淡水渔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刀鱼捕捞,且长期持续过度捕捞,加上不道德的捕鱼行为常有发生,让刀鱼一直得不到休养生息,越捕越少。从目前来看,长江刀鱼资源越来越少已成为主要趋势,禁止捕捞是解决刀鱼濒临灭绝的方法之一。”
南通知名特色江鲜店“梅林春晓”老板顾俊说,2017年清明时节他们饭店的刀鱼最贵时卖到6680元每斤,依然有不少外地的食客慕名而来,点名要吃长江刀鱼。
顾俊是南通知名的餐饮人,刀鱼是他所经营的几家饭店的特色。这些年,顾俊见证了刀鱼产量的明显下降,“去年虽然是刀鱼的‘大年’,但产量也很少,根本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这些年“刀鱼禁捕”的消息也时不时传出,但他总觉得还能捕上两年,没想到禁令还是在今年出台了,“要想再吃到刀鱼,可能要等一二十年后了。”顾俊说。
但在他看来,禁捕,让长江刀鱼长时间休养生息,毕竟是一件好事,这样,以后还能让后代吃到鲜美的刀鱼。
禁止捕捞,意味着从今年开始再没有刀鱼吃了,但大家需要提防的是,将海刀冒充刀鱼(江刀)的可能性。
据相关部门明确表示,他们依然会像往年一样保持高压打击态势,今年打击非法捕捞的力度只会增加不会减弱,但也不排除有“漏网之鱼”的可能性。
刀鱼又称刀鲚、毛鲚,是一种洄游鱼类,平时生活在海里,每年春天成群从大海洄游至长江,再沿长江进入湖泊、直流,因此又分为海刀、湖刀、江刀。
海刀指的是那些在近海就已发育成熟、于长江口繁殖的刀鱼,由于海水盐分的关系,海刀肉质稍硬,口味也比不上另外两种刀鱼。
而湖刀则是指洄游到长江中下游湖泊后,便不再前行的刀鱼。与江刀相比,湖刀成熟较早,体长略短,但肉质口感都比不上肥美的江刀。
业内一般认为,刀鱼要游过了太仓,才真正晋升为江刀,待游到南通和靖江/江阴一带才算进入鱼生的高潮,这一段长江里的刀鱼才是最鲜美的。
而人们俗称的刀鱼,一般指江刀。
此次农业农村部下发的通告,说的是调整长江流域专项捕捞管理制度,显然,该通告禁止的是长江流域的刀鱼捕捞。
业内人士分析后认为,每年都会有部分刀鱼洄游进入长江干流、支流等,但其数量有限。长江禁捕后,最有可能有人在长江交界的入海口捕捞,因此,海刀冒充江刀上市的可能性很大。
如何辨别江刀和海刀:
1、鱼身竖起来
要能够站得笔笔直的才是新鲜的江刀;海刀出水4、5个小时之后身子就软掉了。
2、看鼻子
长江刀鱼的鼻子一定是透明的,透过鼻头,还能看到一点红,而海刀的整个鼻子都是通红的。
3、看眼睛
正宗江刀的眼睛应该是黑白分明不充血,或者少量充血点,如果眼睛里布满血点,则很可能是海刀。
4、看鱼鳍
细长的鱼鳍一定要呈现上黄下白的渐变色,到顶尖变成全白、近乎透明,与金黄色的脊背颜色相衬。
而作为厨师,我们也应响应政府的号召,拒绝烹饪刀鱼,让刀鱼能得到长时间的休养生息,为后代留下一种鲜活美味。
赞
|0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