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发地的新冠病毒来自哪里?最新结论来了!

来源:红厨网      2020-10-29 14:01:33     

10月23日,清华大学、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联合在《国家科学评论》发文,通过分析相关病例、环境与食品等样品的核酸测序和病毒基因组序列,结合全面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大数据分析,研究人员揭示,该疫情中病毒源头极有可能是境外疫情高发区的冷链进口食品,并提出,冷链运输或为新冠病毒传播新途径

论文电子版截图

最新研究发现

病毒源头应为进口冷链食品

2020年6月11日,1例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突现,打破了北京连续56天无新增病例的平静。该患者马上就被收治,病情也很快得到控制,但是他从何处感染了病毒,却成了一个谜。

结合指示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大数据分析,通过对其所到地区和接触人员的排查,本市继而发现,2份来自北京新发地市场的环境样本呈现新冠病毒核酸阳性。

随后,新发地市场538名员工接受病毒核酸筛查,又有45人呈阳性。新发地市场随即成为关注的焦点,北京市有关部门果断对该市场采取关闭措施,以有力遏止疫情的蔓延。

6月中旬,北京进一步推进核酸筛查,共发现368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

这些感染者均与新发地市场有直接或者间接关联:其中169人是新发地市场的工作人员;103人于5月30日至6月12日期间去过新发地市场;其余96人均为上述人员的接触者。未发现独立于该市场的早期传播链或独立传播链。

这提示,新发地市场是此次疫情暴发的单一源头。

新发地综合交易大厅负一层(牛羊肉厅)感染工作人员分布

结合新发地市场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人员初步确定综合交易大厅地下一层(牛羊肉大厅)水产区S14号摊位可能是感染的源头:S14号摊位的7位工作人员均为新冠确诊病例,且症状出现时间相对较早。

根据流行病学模型推断的疫情开始时间范围内,共有5位顾客新冠抗体检测阳性,且这5位顾客都到访过S14号摊位。这5位顾客及其密切接触者在过去14天内,都未到访过中高风险区域或接触来自中高风险区域的人员,进一步提示疫情是由新发地市场向外传播。

新发地市场聚集性疫情中的病例和环境样本中获得病毒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其病毒序列具有明显的突变特征,和我国之前所发现的本土及输入病例均不相同,揭示该次疫情应为单一性的境外输入。

研究团队进一步利用自主开发的低病毒载量样品处理方法,对110个病例和环境样本进行了高通量核酸测序,共获得了72条高质量的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

分析发现,这些序列均具有8个特征性突变位点,这些位点在我国此前的本土和输入病例中从未发现过。

与新冠病毒基因序列数据库比对,发现除C6026T突变位点之外,具有其它7个突变位点的病毒主要存在于欧洲。这些结果进一步提示,本次疫情的病毒应为单一性的新发境外输入

综合上述结果,同时确认S14号摊位的工作人员未接触过疑似或确诊新冠病毒感染者,且5月至6月初期北京也无报告新增感染病例,提示病毒极可能来源于境外输入

进一步调查显示,S14号摊位售卖的物品中冰鲜三文鱼是唯一来自境外的商品,且摊主曾于5月30日从某供应商处采买过从存在新冠病毒疫情国家进口、包装完整的三文鱼,在市场内切割处理后零售。

为此,研究人员对新发地市场内所有三文鱼供应商的冷库进行了采样检测,发现某供应商有5份鱼体拭子样本呈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其中1份未开封鱼体拭子样本中测序获得的病毒基因组序列与本次疫情中人和环境样本中的病毒高度同源。

因未能从鱼体上分离获得活病毒,因此尚无法证明鱼体上的病毒活力。但是将高质量病毒基因组序列特征分析与流行病学调查结合,提示来自境外疫情高发区的冷链进口食品,极有可能为本次新发地市场聚集性疫情病毒源头

在文章发表过程中,中国疾控中心报告从青岛获取的冷链食品中分离出新冠病毒,进一步提示冷链食品可能是新冠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

青岛首次找到证据链

新冠病毒可由物传人

10月20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一个震撼信息。

青岛市副市长栾新在会上表示:青岛此次疫情防控工作,在世界上首次找到了充分的证据链,证明新冠病毒可由物传人、新冠病毒在冷冻下可长期存活

青岛从工人搬运的进口冷冻鳕鱼的外包装阳性样本中,检测分离到活的新冠病毒,这表明,感染源头是进口冷冻鳕鱼的包装。并证实,接触新冠活病毒污染的外包装,可导致感染

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在官网通报中也表示,本次从青岛冷链食品外包装分离出活病毒,提示新冠病毒以冷链物品为载体具备远距离跨境输入的可能。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物品表面存活的病毒可能导致无有效防护的易感接触者发生感染。

早前,这些在冷链食品包装中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的新闻曝光时,国人并没有太在意,因为当时并没有分离出活病毒,且世卫专家、加拿大食检局都多次表示,“没有证据表明新冠病毒会通过食物和食物包装传播。”

但现在,确凿证据已表明,冷冻食品包装上的新冠病毒不但可以长期存活,而且还能够物传人。

这意味着,如果我们接触到新冠活病毒污染的外包装,可能导致感染病毒。

多个迹象表明

进口冷链食品包装带有新冠病毒

据长春发布20日晚通报,9月18日,宽城区对某食品公司品名为红太阳俄须的鱿鱼须外包装样本进行常规监测,其中1份样本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9月19日,市疾控中心复核为阳性。

经核查,该产品为珲春某公司从俄罗斯进口,销至长春市。

7月3日,大连海关从装在厄瓜多尔企业生产的冻南美白虾集装箱内壁一个样品样本中,从厄瓜多尔企业生产的冻南美白虾的三个外包装样本中,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

同日,厦门海关从厄瓜多尔企业生产的冻南美白虾的两个外包装样本中,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

7月14日,江西萍乡,厄瓜多尔进口冻南美白虾集装箱内壁和外包装检测出新冠病毒。

同日,重庆沙坪坝区,厄瓜多尔进口冻南美白虾外包装检测出新冠病毒。

7月16日,云南,冻南美白虾包装箱外表面样本检测出新冠病毒。

7月23日,辽宁大连,凯洋海鲜的冷库食品、加工车间、宿舍、食堂等食品和环境的多份样本检测出新冠病毒。

8月9日,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对冷链食品及从业人员摸排检测中发现,有3家企业自大连口岸进口的同一外籍货船冷冻海鲜产品外包装样本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疑似阳性。

从以上报道可以看出,在进口冷链食品中发现的问题很多,据不完全统计,今年7月以来,中国已有9地先后在冷冻食品或包装上检出新冠病毒阳性。

早前,在不时出现的疫情新闻报道中,关于病毒是如何传入的有多种推测,尽管有很多声音都认为食品冷链输入的可能性很大,但却没有过硬的证据。

然而,从青岛的疫情发布会中我们可以看到,冷链输入的风险确实存在,“物”是可以传给人的。

那新冠病毒在物体表面能存活多久?

●人体皮肤——9小时

●不锈钢、耐热玻璃和塑料——58~85小时

●手机屏幕——最长存活28天

●钞票——2~3天

研究发现,新冠病毒有三个特点:在较低温度下存活更长时间;与多孔的复杂表面(例如棉质)相比,在无孔或光滑表面(例如玻璃、不锈钢)上存活时间更长;在纸质钞票上存活时间比在塑料钞票上更长。

结 语

此前,我们看到在防控中大多都是以防人为主,而对“物传人”的关注和研究很少。但本次的最新研究,证实了“食品冷链输入”这条传播链是存在的。

由于现时国内偶发的病例和严峻的输入风险,国内的餐饮从业人员一定不能掉以轻心,还需勤洗手、戴口罩、少聚集;要严格遵守各个环节的卫生消毒,购买回来的进口冷冻产品,建议先给外包装消毒后再放入冰箱。

另外,外出购物及接触生食后,手不要揉眼、抠鼻;加工存放食品时要生熟分开,防止交叉污染;食物要煮熟、煮透,彻底加热可以把微生物全部杀灭。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人民网

|0
|0

发表评论

禁止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不道德内容。

红厨菜谱 红厨食材

热门文章

微信授权登录红厨网,您的个人信息将保密,不会用作其它用途,请您放心使用。